今天
第十一批在(zai)韓中(zhong)國(guo)人民(min)志(zhi)愿軍烈(lie)士遺骸回(hui)國(guo)
山河如愿,又有43位(wei)英(ying)雄回家
從(cong)2014年至今
中國(guo)已(yi)連續十年
從韓國迎回、安葬十批總計938位
在韓志愿(yuan)軍(jun)烈士遺骸
策劃(hua):焦旭鋒、王(wang)炳坤
記者:張超帆、徐步(bu)云、韓赫
設計(ji):馮(feng)子雄(xiong)、趙博(bo)男、謝(xie)嘉
統籌(chou):王朝、鄔金夫、田(tian)庚申
鄧寒思、李依倫(lun)
創(chuang)意:靈犀設計+
今天
第十一(yi)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
烈(lie)士遺骸(hai)回國(guo)
在沈陽桃仙國際(ji)機場
舉行(xing)了(le)莊嚴的迎回儀(yi)式
43位(wei)在韓中國(guo)人民(min)志愿軍
烈(lie)士遺(yi)骸及495件遺(yi)物
經歷了漫長的歲(sui)月(yue)
終于回到故土
在(zai)迎接烈士遺骸歸國的過程(cheng)中
這5個細節
讓許多(duo)網友流淚了(le)
細節一:“雙20”列陣長空
此次
作為(wei)專機
執行迎(ying)接在韓志(zhi)愿軍烈士遺骸
回國任務的是
國產(chan)大型運(yun)輸機運(yun)-20
而這
已經(jing)是運(yun)-20
連續(xu)5年執行這項(xiang)任務
除此之外
還有(you)2架殲-20
在(zai)中國領空
伴飛護航(hang)
“雙(shuang)20”列陣長(chang)空
這(zhe)不僅是我國
綜合實力提(ti)升(sheng)的體(ti)現
更是(shi)對革(ge)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細節二:最高禮遇
飛(fei)機經過(guo)一段(duan)時間的飛(fei)行
從韓國抵達沈陽(yang)桃仙國際機(ji)場
降落時
機場用了
“過水門”這一最高禮(li)遇(yu)
迎接烈士回家
寓意接風洗(xi)塵
闊別祖國70余(yu)載
這一刻(ke)
我們已(yi)經(jing)等(deng)了太(tai)久太(tai)久
這(zhe)一落
安安穩穩
這一停(ting)
再無(wu)分(fen)離(li)
細節三:禮兵莊嚴護送
中國人民解放軍
儀仗司禮大隊禮兵(bing)
護送著烈士遺骸棺槨
從運-20專機上走下(xia)
禮兵的(de)每(mei)一步起落
都堅定而有(you)力
那些曾經(jing)只在課本上
聽說過的英雄人物
現(xian)在就真真切切地(di)
被他(ta)們抱在(zai)懷里
握著棺槨架
就好(hao)像牽著先烈的手
從前
你說:待我(wo)回家(jia)
后來
你(ni)又說:代我回家
今天,英(ying)雄們(men)
我們帶你們,回家(jia)!
細節四:棺槨蓋國旗
在迎回儀式現場
每一個志愿軍烈士遺骸(hai)棺(guan)槨上(shang)
都蓋著鮮艷的五星紅旗
這些(xie)烈(lie)士們(men)
拋頭顱,灑(sa)熱血
才(cai)換(huan)來(lai)我(wo)們今天(tian)幸福的生活
以國(guo)之禮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細節五:山川永念
又是一年歸家時
沈陽街頭
早已懸(xuan)掛3000多(duo)面嶄(zhan)新的(de)五星紅旗(qi)
出(chu)現無數“英雄回家”的字樣
迎英雄歸故里
11月27日(ri)拍攝的沈陽街頭的標(biao)語。新(xin)華社記(ji)者 李鋼 攝
這是(shi)在沈(shen)陽市青年大街拍攝的(de)標語(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潘昱(yu)龍 攝
戶外大屏上
字(zi)字(zi)皆是思(si)念
句句滿懷敬意
這是在(zai)沈(shen)陽市(shi)青(qing)年大街(jie)拍攝的(de)標語(11月27日攝)。新華(hua)社記者 潘昱龍 攝
11月27日拍攝的入夜后(hou)沈陽(yang)街(jie)頭的標語。新華社記者 李(li)鋼(gang) 攝
今(jin)天的沈(shen)陽(yang)
天(tian)氣有(you)些寒冷
但人們迎接烈士(shi)歸(gui)國的(de)熱情
卻絲毫不減
當年
這群英勇(yong)的戰士們
雄赳(jiu)赳(jiu)氣(qi)昂昂,跨過鴨綠(lv)江
奔赴朝鮮戰場
這一去(qu),是槍(qiang)林彈雨
這(zhe)一去(qu),可能壯士難(nan)還
但依然義無反顧
用(yong)生命(ming)和鮮血
換(huan)來盛世中華
如今
山(shan)河(he)無(wu)恙(yang)
祖(zu)國跨越萬水(shui)千山
也要接你們回家
功(gong)績(ji)彪炳千秋
英名萬古流(liu)芳
致敬,英(ying)雄!
來源:新(xin)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shi)(作者:張玲琳)、新(xin)華社(she)遼寧(ning)分社(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