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nian)代到(dao)2000年(nian)的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不(bu)僅僅是物質生活的大(da)改(gai)善,老百姓(xing)的觀(guan)念也發生了(le)巨大(da)的改(gai)變。下面這些圖片,都是不(bu)經(jing)意間發生在那些年(nian)的精彩瞬間。
1983年3月,四川(chuan)南充。一(yi)位(wei)時髦青年還沒學會系領帶。
1983年,河北。一位農民(min)撿起(qi)田頭遺下的一角(jiao)報(bao)紙,讀了起(qi)來。他們關注著土(tu)地承包(bao)的后(hou)續政策。
1986年,北京。第一支服裝(zhuang)模特(te)隊登臺表(biao)演。
1987年,陜西延川。個體經濟開始萌(meng)發,一位做小本生意的老人正在(zai)整理貨攤(tan)。
  1987年,北京。長安(an)街第一(yi)次出現(xian)了圣(sheng)誕老人(ren)和圣(sheng)誕小姐(jie)。
  1988年,云南(nan)景(jing)洪。基諾族山寨的板壁上(shang),貼滿了(le)大幅明(ming)星照。
1989年,陜西關中(zhong)。搶購彩票的(de)人亂(luan)成一團。
1989年,湖北武漢。“房(fang)屋(wu)交易會”場外,市民自發交換換房(fang)信(xin)息。
 1991年,廣州。向來在街頭(tou)巷尾表(biao)演的氣(qi)功,搬到了(le)歌舞廳(ting)里。
1991年(nian),上海。里弄中的簡易小便(bian)處。
1992年8月(yue),廣東(dong)深圳。搶購新股票人流中一位沮(ju)喪的婦女(nv)。
1992年12月,貴(gui)州興義。人才交流會上推銷自(zi)己的(de)求職者。
1993年2月,遼寧大連。駕駛員培訓基地,學員們在等待(dai)考試。
1995年12月,河南(nan)平(ping)頂山。 95歲的(de)壽星穿(chuan)上“佘(she)太君”戲(xi)服,被兒(er)孫抬(tai)上戲(xi)臺。
1997年,云南昆明。馬車(che)、卡(ka)車(che)和(he)公路上(shang)空越過的飛機。對(dui)發(fa)展中的中國來說,該(gai)圖(tu)有著(zhu)非同(tong)一(yi)般的意味。
1999年,上海。西餐廳從德國請來了演唱歌(ge)手(shou)。
1999年8月,云南昆明。尋(xun)甸鄉(xiang)村(cun)集市上(shang)賣胸罩和絲襪的農婦。此前(qian),這(zhe)些東西對于邊(bian)遠(yuan)山區(qu)的婦女是聞所未聞的。
 2001年9月,哈(ha)爾(er)濱。廣場(chang)上的即興街舞表演。。
新中國建立之初,有兩(liang)件事情(qing)是(shi)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念念不(bu)忘的。一是(shi)掃(sao)盲識字,一是(shi)婚姻自主。本期我們選(xuan)取這兩(liang)個話(hua)題,收集了當時的一些圖(tu)片(pian)再現(xian)給讀(du)者。讓我們一起來回顧(gu)中國人民(min)站立起來后,最初的那些日子。
1949年,新中(zhong)國成立時我(wo)國約有人口5.5億(yi),那時的(de)文盲率高達80%。文盲成為新中(zhong)國發展道路上的(de)攔(lan)路虎,掃(sao)盲成為擺在新政權(quan)面前的(de)一個亟待(dai)解(jie)決的(de)難題。
1952年(nian)(nian)中國(guo)(guo)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de)掃(sao)(sao)(sao)盲運動;1956年(nian)(nian),周恩來總(zong)理號(hao)召全國(guo)(guo)人(ren)民向現代科學(xue)文化進(jin)軍(jun),于是,第二(er)次掃(sao)(sao)(sao)盲運動又掀起高(gao)潮(chao);兩年(nian)(nian)后,陳毅元帥在有關會議上說:掃(sao)(sao)(sao)盲是使6萬(wan)萬(wan)人(ren)民睜(zheng)開眼(yan)睛的(de)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掃(sao)(sao)(sao)盲運動吹響(xiang)了號(hao)角。從1949年(nian)(nian)到1960年(nian)(nian)約有1.5億(yi)人(ren)參加了掃(sao)(sao)(sao)盲和各級業余學(xue)校(xiao)的(de)學(xue)習。
本期選取的這些場景,是(shi)當(dang)下(xia)的年輕人看來似乎不(bu)可思(si)議,但卻是(shi)真(zhen)實發(fa)生過的場景。
 邊(bian)行(xing)軍(jun),邊(bian)學習(xi)(xi),背包也是識字(zi)課本。1951年,部隊(dui)文化教(jiao)員祁建華(hua)研究(jiu)速成識字(zi)教(jiao)學法(fa),創(chuang)立(li)一(yi)套適(shi)合部隊(dui)戰士學習(xi)(xi)的快速識字(zi)法(fa)。圖為1952年8月,祁建華(hua)(左)幫助(zhu)行(xing)軍(jun)的戰士學習(xi)(xi)注音字(zi)母(mu)。
放羊時也(ye)可以學習。1951年,青海省的兩個牧童(tong)在放羊時,溫習冬(dong)學教(jiao)師教(jiao)給他們的生字。
中(zhong)國(guo)的“第五大發明”——識字(zi)賽跑(pao)。1952年8月2日,慶(qing)祝中(zhong)國(guo)人民(min)解放軍建軍25周(zhou)年全軍運動會在(zai)北(bei)京舉行(xing)。這是運動員在(zai)進行(xing)“識字(zi)賽跑(pao)”的情景。
邊唱戲,邊識字。1952年(nian),天津一個劇團(tuan)的演(yan)員在后臺學習(xi)生字。
邊(bian)帶孩子(zi)邊(bian)識字(zi)。1956年,山(shan)西省(sheng)昔(xi)陽縣一青(qing)年婦女掃(sao)盲后已經(jing)可以(yi)寫信了(le)。為此她(ta)受到了(le)新華(hua)社報道。
漁船上也能(neng)學文(wen)化。1958年9月,福(fu)建省福(fu)州市生活在(zai)(zai)水上的(de)婦(fu)女在(zai)(zai)船頭練(lian)習寫字(zi)。解放前(qian),福(fu)州市的(de)水上居民(min)中婦(fu)女100%都是文(wen)盲(mang)。
80老翁也要學文化。1958年,吉(ji)林省(sheng)延吉(ji)縣東盛鄉兩位(wei)八旬老人通過掃盲學習達到(dao)了讀(du)報的水平。
田間地(di)頭更要學文(wen)化,小學生可以當老(lao)師。1960年,新疆塔什(shen)庫(ku)爾干(gan)塔吉克(ke)族自(zi)治縣某公社社員在小學生的幫助下在田間學習文(wen)化。
還(huan)興“畢業(ye)證(zheng)”。 1958年5月(yue),四川郫(pi)縣一女社(she)員在十天內通過(guo)刻苦學習(xi)掌握了1500多(duo)個(ge)生字,不但獲得了“識字證(zheng)書”,事跡(ji)還(huan)上了報。
童養媳、包辦婚(hun)姻(yin)(yin)(yin)、納妾、一夫(fu)(fu)多(duo)妻…… 這些(xie)現象在(zai)六十年前的(de)(de)(de)中國隨處(chu)可(ke)見。1950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婚(hun)姻(yin)(yin)(yin)法》,廢(fei)除(chu)包辦強(qiang)迫、男(nan)尊女(nv)(nv)卑、漠視子(zi)女(nv)(nv)利(li)益(yi)(yi)的(de)(de)(de)封建主(zhu)義(yi)婚(hun)姻(yin)(yin)(yin)制(zhi)度。實行男(nan)女(nv)(nv)婚(hun)姻(yin)(yin)(yin)自由、一夫(fu)(fu)一妻、男(nan)女(nv)(nv)權利(li)平等、保護婦(fu)女(nv)(nv)和子(zi)女(nv)(nv)合法利(li)益(yi)(yi)的(de)(de)(de)新民(min)主(zhu)主(zhu)義(yi)婚(hun)姻(yin)(yin)(yin)制(zhi)度這對(dui)中國人(ren)婚(hun)姻(yin)(yin)(yin)觀念和家庭結(jie)構的(de)(de)(de)變(bian)革產生了重要影響。從下面這些(xie)圖(tu)片中不(bu)但可(ke)以(yi)看(kan)到(dao)建國初期婚(hun)姻(yin)(yin)(yin)的(de)(de)(de)變(bian)遷(qian),也可(ke)以(yi)看(kan)到(dao)在(zai)婚(hun)姻(yin)(yin)(yin)背后中國政(zheng)治、經濟、文化的(de)(de)(de)變(bian)遷(qian)。
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后,北京一對自由戀愛的青年在新婚姻法的保(bao)護(hu)下(xia)結婚了(le)。婚禮(li)也(ye)跟舊社會(hui)完全不(bu)同(tong)了(le)。
1952年,婚(hun)姻(yin)法實施后在農村(cun)里自由結(jie)婚(hun)與結(jie)婚(hun)登記領取結(jie)婚(hun)證的的風(feng)氣開始流行。這是湖(hu)南一對夫(fu)妻結(jie)婚(hun)之日在政(zheng)府(fu)部門領取結(jie)婚(hun)證。
1953年3月18日,北京西單區貫徹婚姻(yin)法委員會(hui)召開街道宣傳(chuan)婚姻(yin)法群眾大會(hui)。這是一位老大爺在給大家講他過去包辦子女(nv)婚姻(yin)、打罵子女(nv)的(de)情形。
 婚(hun)姻價值(zhi)觀開始從(cong)家(jia)財、地(di)位轉向“嫁英雄娶模范(fan)”。這是(shi)195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班長(chang)董世貴與河北勞動模范(fan)高桂珍在朝鮮(xian)前線舉行結(jie)婚(hun)典禮(li)。
新的(de)社會制度下(xia),聯姻(yin)(yin)的(de)形(xing)式發生了(le)很大轉(zhuan)變,由(you)傳統的(de)家庭典禮確(que)認婚(hun)姻(yin)(yin),過渡到了(le)在(zai)政(zheng)府(fu)部門(men)領(ling)證確(que)定婚(hun)姻(yin)(yin)關系。這是1953年河南(nan)省魯山縣開(kai)展(zhan)婚(hun)姻(yin)(yin)法宣(xuan)傳后,一對新人結婚(hun)的(de)情(qing)形(xing)。瞧,圍(wei)著領(ling)取(qu)結婚(hun)證的(de)新人,老人孩子擠滿(man)了(le)一屋子。
圖片(pian)中右上角的黑板上寫著“怎樣建立民(min)主和諧家庭”。解放初期(qi),不管是(shi)政(zheng)府還是(shi)百(bai)姓,與今天相比,似(si)乎都把婚姻(yin)質量看得更重要。這是(shi)1953年山西省(sheng)黎(li)城(cheng)縣仵(wu)橋村解婚姻(yin)法政(zheng)策(ce)宣(xuan)傳會議一瞥。
由(you)于(yu)自(zi)主婚姻有了(le)法律的(de)(de)(de)(de)保護,越(yue)來越(yue)多的(de)(de)(de)(de)青年選擇自(zi)由(you)戀愛(ai)結婚,由(you)此鬧(nao)洞房的(de)(de)(de)(de)內容也發生了(le)變化,“坦白戀愛(ai)經過”是(shi)(shi)鬧(nao)房的(de)(de)(de)(de)必過一關。這是(shi)(shi)1957年遼寧沈陽(yang)風動工具廠一對新人的(de)(de)(de)(de)鬧(nao)房場(chang)景。
到了1950年代末期,新(xin)中(zhong)國的第(di)一部婚(hun)姻法得到了穩(wen)固推行。一種(zhong)嶄新(xin)的婚(hun)姻家庭模式在全(quan)國普及開來。圖為北(bei)京一對青年工人的婚(hun)禮。
在(zai)(zai)城(cheng)市的街頭巷尾、在(zai)(zai)廣大(da)鄉(xiang)村,打鐵、彈棉(mian)花(hua)、炸爆米花(hua)、補鍋等行(xing)當,曾那樣繁(fan)榮,它們(men)(men)充斥(chi)著我(wo)們(men)(men)的視線,與我(wo)們(men)(men)的生活息息相關。千百年來,一(yi)代又一(yi)代的人依賴這些技能生生不息。然而,隨(sui)著城(cheng)市化(hua)進程的發展,一(yi)些行(xing)業逐漸淡出我(wo)們(men)(men)的視線,在(zai)(zai)人們(men)(men)的記(ji)憶(yi)深處留下(xia)縷縷追(zhui)憶(yi)……
補(bu)鍋。補(bu)鍋匠曾經(jing)是城市(shi)鄉村(cun)不可缺少的能工巧匠,有的在(zai)城鎮開店經(jing)營,有的四季在(zai)鄉間游走。
翻瓦。曾經(jing)在(zai)祖國廣袤的土(tu)地上,青磚黑(hei)瓦的房(fang)屋占絕大(da)多數,這樣的瓦片免不了(le)會破(po)損、漏(lou)雨(yu),于是翻瓦匠的行業就必不可少。
炸爆(bao)米(mi)花(hua)。扎爆(bao)米(mi)花(hua)的工藝曾經讓很(hen)多孩子著迷(mi),村頭巷尾的爆(bao)米(mi)花(hua)地(di)攤周(zhou)圍(wei)(wei)總是圍(wei)(wei)滿了圍(wei)(wei)觀的人。
鋦碗(wan)(wan)。“沒有精鋼鉆(zhan),不(bu)攬細瓷(ci)活(huo)”。在破(po)裂的(de)瓷(ci)碗(wan)(wan)上(shang)鉆(zhan)孔,再以銅絲縫接,一只(zhi)破(po)損的(de)碗(wan)(wan)就補好了(le)。當然,鋦碗(wan)(wan)的(de)師(shi)傅不(bu)僅(jin)鋦碗(wan)(wan),他們還(huan)鋦盆(pen)、鋦缸。
修(xiu)鋼筆(bi)。自鋼筆(bi)引進后(hou),修(xiu)鋼筆(bi)這個行當,就逐漸形成。隨著工(gong)業化進程的(de)發展,這個行當淡出(chu)了人(ren)們的(de)視(shi)線。
吹糖葫(hu)蘆。曾幾何時(shi),吹糖葫(hu)蘆藝人的攤前是(shi)孩子們流(liu)連忘返(fan)的地(di)方,如今這個(ge)行當已經成了快斷氣的遺(yi)產(chan)了。
打鐵。叮(ding)叮(ding)當當的(de)打鐵聲,曾經是一代又一代人(ren)成長的(de)伴奏。
彈(dan)棉(mian)(mian)花。大規(gui)模(mo)、流(liu)水線(xian)的棉(mian)(mian)花加工廠(chang)讓街(jie)頭的彈(dan)花匠成(cheng)了(le)鳳毛(mao)麟(lin)角(jiao)。
接線員(yuan)。當時電話總機(ji)接線員(yuan)盡管是(shi)(shi)工人編(bian)制,但卻是(shi)(shi)很多(duo)女(nv)孩夢(meng)寐以求的職業(ye)。程控交換(huan)機(ji)的出現,讓她們(men)全都下了崗(gang)。
放鐵鍋。“放”是一種古老的營銷方式,走南闖北(bei)的職業賣鍋者,用唱歌的方式把鍋賒(she)銷給顧客,第二年收取(qu)貨(huo)款。他們的“唱功”往(wang)往(wang)吸(xi)引(yin)著很多的人。
縫(feng)窮。縫(feng)窮是北方話語(yu),在南(nan)方就直接呼為“補衣服(fu)的(de)”,以縫(feng)窮為職(zhi)業(ye)的(de)女子往往有非凡的(de)針線功夫。
篐桶、箍(gu)盆。篐桶匠在大(da)量的(de)塑料(liao)制品(pin)沖擊下,已經越來(lai)越少(shao)。
 貨郎擔。搖著撥浪鼓的(de)貨郎現(xian)在只能是眾(zhong)多文藝作(zuo)品(pin)中的(de)形象了。
絞臉。中國最古老的(de)(de)(de)美容(rong)技術(shu)。用細線(xian)絞下女子的(de)(de)(de)臉上(shang)的(de)(de)(de)汗毛和毛孔(kong)里的(de)(de)(de)污垢,能使人容(rong)光煥(huan)發(fa)。
  捏(nie)面人。在面粉里加上五顏(yan)六(liu)色的色素,和成面泥,再憑手指捏(nie)出惟妙惟肖的人物(wu)造型。
制桿秤。桿秤這種古(gu)老的衡器在(zai)天平、電子(zi)稱的時代悄(qiao)(qiao)悄(qiao)(qiao)退(tui)出(chu)人們的視線。
手工(gong)制年(nian)(nian)畫。手工(gong)制作(zuo)年(nian)(nian)畫的(de)工(gong)藝隨(sui)著印刷工(gong)業(ye)的(de)進步和發展(zhan),瀕臨失(shi)傳。
耍猴(hou)。從(cong)上世紀末(mo)開始(shi),絕大(da)多數耍猴(hou)人賣(mai)掉(diao)了猴(hou),紛紛走進向沿(yan)海,進廠打工去(qu)了。
打草(cao)鞋。在中國(guo)的眾(zhong)多城鎮里(li)(li)面,“草(cao)鞋街”這樣的地名不少。而(er)今卻成(cheng)了文人雅士書房里(li)(li)懷舊的工(gong)藝(yi)品。
制(zhi)青瓦(wa)。以(yi)黃(huang)土(tu)制(zhi)坯(pi),然后裝窯焙燒,之后就成了千家萬戶房上的(de)瓦(wa)片。這個(ge)復雜(za)的(de)工藝如今卻無人繼承。
刷馬桶。曾經也是一門(men)職業。
剃頭挑(tiao)子。“剃頭桃子一(yi)頭熱”。曾經(jing)走(zou)街串(chuan)巷的(de)剃頭匠,一(yi)頭挑(tiao)燒水(shui)的(de)爐(lu)子,一(yi)頭挑(tiao)剪子等行頭,在(zai)如今的(de)鄉場及(ji)城(cheng)郊(jiao)結合部,不知道還能否見到他們的(de)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