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nei)你(ni)知道
如(ru)果不知(zhi)道祖國名字的由來,別人(ren)問起(qi)是否有些尷(gan)尬?
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里面有人稱自己是中國人,會覺得是導演和編劇都搞錯了,古代哪有中國之稱,政(zheng)權在中原地區的人都以國號自稱,還可以皇帝的年號來區分時間,對外族人的稱呼,也是直呼吐(tu)蕃人,契丹人等。
皇帝派使臣外出,對外也是報國號,即便是實現了大統一的朝代,元(yuan)朝(chao)、清(qing)朝(chao)也是如此。
朝代不一樣,國號不一樣,國人報家門也不一樣。唐朝時期的國名還有“中土大唐”之稱。
直致清末,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的國名,清(qing)(qing)朝(chao)在(zai)外交文(wen)件上自稱的(de)是(shi)“中華大(da)清(qing)(qing)國”,但在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中,又會以中國指代大清國。
準確來說,中國(guo)(guo)作為(wei)國(guo)(guo)家名(ming)稱(cheng),是近現代才(cai)有(you)的(de)稱(cheng)呼,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才(cai)將中國(guo)(guo)作為(wei)中華民國(guo)(guo)的(de)簡稱(cheng);
1949年建國(guo)之后,中(zhong)國(guo)便正式成了(le)中(zhong)華人(ren)民共和(he)國(guo)的簡稱,且被國(guo)際認可。
不過(guo),中國這兩(liang)個字,可(ke)不是近代人發明的(de),而是可(ke)往回追溯到(dao)周朝(chao)。
1963年,陜西寶(bao)雞出土(tu)了一個西周時(shi)期的青銅器,命(ming)名為何尊。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上面有:“余(yu)其宅茲(zi)中(zhong)國(guo),自茲(zi)乂民(min)“。
這便(bian)是中國二字最早的文字記(ji)載。
這個何(he)尊是西周初一個叫何(he)的西周宗室所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武王決定建都于(yu)洛(luo)邑(yi),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luo)陽。
古時候的國并不代表一個國家,它可能指一(yi)座城、一(yi)個邦,而中國的概念(nian)是(shi)指地理(li)位置。
《尚(shang)書.梓材》中記載(zai):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wang),肆王(wang)惟(wei)德用(yong),和(he)懌(yi)(yi)先后為迷(mi)民,用(yong)懌(yi)(yi)先王(wang)受命。”
古代在關中、河洛地區生活的人多,這(zhe)個地(di)區也叫(jiao)中原,他們認為中原就是世界的中心,位于(yu)中心的城邦就叫中國(guo)。
他們說(shuo)的中(zhong)(zhong)國,僅(jin)僅(jin)表示中(zhong)(zhong)原地區,面(mian)積也很小。隨著時間(jian)推移(yi),中(zhong)(zhong)國的范圍逐漸擴大。
到(dao)了(le)東周,周的附屬國(guo)也(ye)納入了(le)中國(guo)的范圍。隨著各(ge)諸侯國(guo)的繼續擴(kuo)張,中國(guo)成了(le)列國(guo)全境的稱號(hao)。
《詩經(jing)》中出現(xian)中國二字(zi)的記載是最多的,比如《詩經(jing).大雅》中有提:
“惠此中(zhong)國(guo),以綏四方(fang)。哀(ai)恫(dong)中(zhong)國(guo),具(ju)贅卒(zu)荒(huang)。內奰于中(zhong)國(guo),覃及鬼方(fang)。”
同何尊、《尚書》一樣,《詩(shi)經(jing)》里(li)(li)的(de)中國(guo)也(ye)是(shi)指天下中心(xin)的(de)中原地區(qu),那里(li)(li)是(shi)周天子(zi)統治的(de)核心(xin)地區(qu)。
秦始皇完(wan)成歷(li)史上首次大統一時,還因為秦國原來(lai)的(de)領土離(li)中原較遠而心里(li)頗感遺憾,便以中華給自己統一后的(de)國家命名。
所以,早期的中國只是以中原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地理概念。中(zhong)國之(zhi)外,還(huan)有東南西北四方的居民(min),稱(cheng)為“四夷”。
所謂“天子有道,守在(zai)四夷”。
中國的概(gai)念(nian)是(shi)被逐(zhu)漸擴大的。
根(gen)據古(gu)人的(de)(de)地(di)理認知,和炎(yan)黃二帝(di)引出的(de)(de)炎(yan)黃子孫、華夏族的(de)(de)概(gai)念(nian),中華的(de)(de)概(gai)念(nian)一早便有,秦始皇給自己起名也是用的(de)(de)這個概(gai)念(nian)。
漢朝時期,始建蠻(man)夷邱,人們把漢人在(zai)中原地區建立(li)的王朝稱為中國,算是(shi)中國做(zuo)為國號的雛形。
然而第一個把中國(guo)作為國(guo)號(hao)的是明朝(chao),朱(zhu)家(jia)人對內對外常以中國(guo)自稱。
這時,中國二字開始(shi)有(you)了政治層面的意義(yi)。
直到(dao)晚清(qing)時期,西方列強入侵中華,民族意識不斷(duan)覺醒,加上滿(man)清(qing)也是一(yi)個匯集了(le)多民族大統一(yi)的(de)朝代,一(yi)致(zhi)對外時,國人開始摒棄從(cong)前(qian)的(de)秦人,漢人等的(de)按朝代命名的(de)稱呼(hu)。
中國開始被賦予整個國家的(de)概念。
清朝滅(mie)亡,中(zhong)華(hua)民國建立后,中(zhong)國正式成為政(zheng)治上的國名(ming)。
建國大典之前,毛澤東同志帶領一幫領導人討論新的國名,多次磋商會議后,提出“建(jian)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zhi)方案”。
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提出了質疑,建議去掉“民主”二字,最后確定采用了“中(zhong)華人民(min)共和國(guo)”。
“中國”最終被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