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bei)京1月(yue)1日電 題:三星在南,又是一年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一元復始(shi)。
2025年(nian)元(yuan)旦來(lai)臨,恰好(hao)剛剛進(jin)入農(nong)歷臘月。此(ci)時民間認(ren)為代表福、祿、壽的參宿三(san)星(xing)(xing),南天高懸。老話說“三(san)星(xing)(xing)正南,就(jiu)要過年(nian)”。春(chun)節已不遠。
元旦正(zheng)值(zhi)二九,數(shu)九寒冬(dong),北斗(dou)(dou)七星的斗(dou)(dou)柄直指北方。“斗(dou)(dou)柄北指,天下皆冬(dong)”。古(gu)老的農事歷書《夏(xia)小(xiao)正(zheng)》說:“正(zheng)月……斗(dou)(dou)柄縣(xian)(懸)在下”。
燦(can)爛(lan)星空,就(jiu)是中國(guo)人的時鐘。
西漢時期,北斗七星被確認為指(zhi)示12個月(yue)的標準星:斗柄每個月(yue)在天(tian)球上(shang)移動30°。《淮南子·天(tian)文訓》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yue)徙一(yi)辰,復反(fan)其所(suo),正月(yue)指(zhi)寅,十二月(yue)指(zhi)丑,一(yi)歲而匝,終而復始。”
中(zhong)國有世界最古老的時(shi)間(jian)測(ce)量技術與最早的歷法體系。從十二(er)時(shi)辰到(dao)二(er)十四節氣,共同的時(shi)間(jian)觀,把我們(men)聚攏(long)在一起。斗轉星(xing)移(yi),作(zuo)為個體,我們(men)行時(shi)光(guang)之(zhi)逆(ni)旅,作(zuo)百代之(zhi)過客。但我們(men)的山河永固,任憑(ping)年上(shang)加年,中(zhong)華民族青春常駐。
中國(guo)人的(de)時間,不(bu)在日(ri)晷(gui)、圭表、漏刻(ke)這(zhe)樣(yang)的(de)器具里,而在勞作與生(sheng)活日(ri)復一日(ri)的(de)安置里,在人與自然和諧共(gong)生(sheng)的(de)光影里。
如果有一個(ge)時刻,假設所(suo)有的(de)手機都關(guan)機,所(suo)有的(de)鐘表都停(ting)擺,我們中國人仍然可(ke)以精(jing)準確定時間。
世界(jie)最(zui)古老的農耕文明,必然有領(ling)先的生產力(li)與科(ke)學(xue)技(ji)術支(zhi)撐(cheng)。
公(gong)元462年(nian)編(bian)制《大明歷》,祖(zu)沖之(zhi)測出一(yi)個回歸年(nian)是365.24281481日,與現代技術測得的(de)結果僅(jin)差(cha)萬分之(zhi)六日左(zuo)右,一(yi)年(nian)只差(cha)五十多(duo)秒。
  燦(can)爛星空(kong),浩瀚宇宙,不只是浪漫的(de)(de)神(shen)話(hua)傳(chuan)奇,更是發達農業社(she)會(hui)的(de)(de)“超級算法”,精(jing)準(zhun)測定時間與季節,為農事(shi)活動提供指南,并深刻影(ying)響著中國人的(de)(de)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
從古老的(de)夏歷(li)(li)到西(xi)漢太初歷(li)(li),從祖沖之的(de)大明歷(li)(li)到郭守敬(jing)的(de)授時歷(li)(li),每一部歷(li)(li)法(fa)都集(ji)當時天文(wen)學(xue)成就之大成,凝聚(ju)著(zhu)無數(shu)天文(wen)學(xue)家的(de)智慧心血。
顧炎武先(xian)生說:“三代以上(shang),人(ren)人(ren)皆知天(tian)文。‘七月(yue)流火’,農(nong)夫之(zhi)(zhi)辭也(ye)(ye);‘三星在天(tian)’,婦(fu)人(ren)之(zhi)(zhi)語也(ye)(ye);‘月(yue)離于畢(bi)’,戍卒之(zhi)(zhi)作也(ye)(ye);‘龍(long)尾伏辰’,兒童之(zhi)(zhi)謠也(ye)(ye)。”
我們就這樣,記(ji)錄歲月、安排生(sheng)活、延續文明。“三垣(yuan)四(si)象二十八(ba)宿”每個(ge)宿位(wei)變化(hua),都代(dai)(dai)表(biao)著不同時節,“東方青(qing)龍七(qi)宿”代(dai)(dai)表(biao)春天生(sheng)命開始,“南(nan)方朱雀七(qi)宿”代(dai)(dai)表(biao)夏天萬物繁盛,“西(xi)方白虎(hu)七(qi)宿”則象征(zheng)著秋天收獲,“北方玄武七(qi)宿”代(dai)(dai)表(biao)冬天儲藏(zang)。
對于中國人(ren)來說,“時間”不是一個抽象的(de)物理學測量問(wen)題。斗轉星移、日征月邁,道法(fa)自(zi)然、與時偕行,我們尊重自(zi)然、認識自(zi)然、改(gai)造自(zi)然。
中國(guo)人海納百川。明(ming)清以(yi)降(jiang),西方機械鐘表與(yu)二十四小(xiao)時制加快傳入,大小(xiao)年(nian)、陰陽歷(li)(li)并行不悖,形成(cheng)很(hen)多有趣的知識:為(wei)什(shen)么公歷(li)(li)2025年(nian)比農歷(li)(li)乙(yi)巳蛇年(nian)短?為(wei)什(shen)么公歷(li)(li)2024年(nian)比甲辰龍年(nian)要(yao)長?關于陽歷(li)(li)、陰歷(li)(li)及(ji)公歷(li)(li)、農歷(li)(li)及(ji)其置(zhi)閏規則等(deng)等(deng)。
我們中國人的(de)(de)時間(jian)觀(guan),重點不(bu)在對時間(jian)的(de)(de)概(gai)念分(fen)析,而(er)(er)在于我們能(neng)夠拿(na)時間(jian)做些什(shen)么。歷法(fa)是(shi)為人而(er)(er)設計,生活不(bu)是(shi)為適應歷法(fa)。時間(jian)是(shi)人的(de)(de)工具,不(bu)能(neng)把(ba)人變成(cheng)時間(jian)的(de)(de)奴(nu)隸。
從個體(ti)的(de)主觀(guan)尺度上,“度日(ri)如年”的(de)心理(li)(li)時(shi)(shi)間(jian)是存(cun)在的(de);從宇宙的(de)客(ke)觀(guan)測(ce)量(liang)上,按光(guang)譜測(ce)量(liang)的(de)物(wu)理(li)(li)時(shi)(shi)間(jian)也是存(cun)在的(de)。但(dan)對(dui)我們(men)中國人(ren)來說,時(shi)(shi)間(jian)是主觀(guan)與客(ke)觀(guan)、文化(hua)與自(zi)然的(de)統一。這是農耕文明的(de)根和魂,一年四季的(de)自(zi)然節律,讓我們(men)免于被(bei)冷酷的(de)物(wu)理(li)(li)時(shi)(shi)間(jian)異化(hua)。
歲月周流(liu),四季往復,春夏秋冬(dong)永(yong)恒再來。莊子說(shuo):“指窮(qiong)于為(wei)薪,火(huo)傳也,不(bu)知其盡也。”
我們個體生命(ming)的時間,就像木薪一(yi)樣會燃盡(jin),但(dan)火(huo)種卻(que)一(yi)代一(yi)代傳遞下來,無窮無盡(jin)。
2024是一段(duan)木薪,它點(dian)燃了2025年這一段(duan)木薪。從燧人氏(shi)、神農氏(shi)開始照(zhao)(zhao)亮東方的(de)火光,就這樣一路傳遞并照(zhao)(zhao)耀下去。
萬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