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kuang)產資源是(shi)經濟(ji)社會發(fa)展的重(zhong)要物質基礎,礦(kuang)產資源勘查(cha)開發(fa)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新發現10個億噸(dun)級(ji)油田、19個千億方級(ji)氣田;
探獲10個大型以(yi)上鈾礦床,鈾礦資(zi)源(yuan)量大(da)幅增加;
銅、金、鎵、鍺、銦等12種礦(kuang)產(chan)資(zi)源量顯著增加;
鋰(li)、鋯、鉿、氦氣、稀(xi)土等戰略性新興(xing)產業相(xiang)關礦產(chan)取得重大(da)突破。
這些寶貴的礦產資源是如何發現的?對我國有哪些重要意義?
新發(fa)現的礦產資(zi)源(yuan)
對我國有(you)哪些重要意義?
記者了(le)解到(dao),在(zai)新(xin)(xin)一輪找(zhao)礦(kuang)(kuang)突(tu)破(po)戰略行動中,新(xin)(xin)發(fa)現(xian)了(le)很(hen)多(duo)大型礦(kuang)(kuang),特別是銅、鋁、鋰等礦(kuang)(kuang)產的新(xin)(xin)增資(zi)源(yuan)量大幅度增加。
中國工(gong)程(cheng)院院士唐(tang)菊(ju)興(xing)介(jie)紹,新(xin)一(yi)(yi)輪找礦突破(po)行動,36個礦種采取一(yi)(yi)礦一(yi)(yi)策(ce)。既有(you)(you)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錳等(deng)大宗礦(kuang)產(chan),也(ye)有(you)(you)鋰、稀(xi)土等(deng)戰略新興礦(kuang)產(chan)。
“銅礦是工業最重要的‘糧(liang)食’。新(xin)一(yi)輪(lun)找礦突破戰略行動(dong),全國新(xin)增(zeng)3000多萬噸銅(tong),等(deng)同于(yu)以(yi)前10年(nian)期(qi)間總和(he)。”
此外,鋰、鋯、鉿、氦氣、稀土等戰(zhan)略新(xin)興礦產勘查的(de)重(zhong)大突破(po),為我國新(xin)能源(yuan)、新(xin)材料、航天(tian)航空(kong)等新(xin)興行業的(de)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供有力資(zi)源(yuan)保障。
“在四(si)川甲基(ji)卡到(dao)新疆的阿爾金,我們建立了一條3000公(gong)里長的鋰礦帶(dai),資源量(liang)可能到(dao)2000萬噸至3000萬噸,能夠(gou)保證我們鋰的價格不受(shou)西方礦業(ye)公司的控制(zhi)。”唐菊興說。
 能源礦(kuang)產(chan)方(fang)(fang)面,我國在鄂(e)爾多斯盆(pen)地探(tan)明3個千億方(fang)(fang)級(ji)深層煤層氣(qi)大(da)氣(qi)田,探(tan)明地質儲量突破5000億立(li)方(fang)(fang)米;發現全球首個(ge)超(chao)深水超(chao)淺層大型氣田,新增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chao)1000億立方米(mi),我國清潔能源(yuan)自(zi)給能力顯(xian)著提升(sheng)。
2011年至2020年,我國啟動了找礦突破行動。相關數據統計,這一輪突破行動,石油(you)、天然氣新增(zeng)(zeng)資(zi)源(yuan)(yuan)量(liang)分別為101億(yi)噸、6.85萬億(yi)立(li)方米,發現17個億(yi)噸級(ji)大油(you)田(tian)和(he)21個千億(yi)立(li)方米級(ji)大氣田(tian);新增(zeng)(zeng)煤炭資(zi)源(yuan)(yuan)量(liang)5268億(yi)噸、鎳資(zi)源(yuan)(yuan)量(liang)349萬噸,新形(xing)成32處(chu)非油(you)氣礦產(chan)資(zi)源(yuan)(yuan)基地。
盡管上一輪(lun)找礦突破行動取得了豐(feng)碩(shuo)成果,但一些重要礦產資(zi)源對外依(yi)存(cun)度(du)較高。對(dui)此,自(zi)然資源(yuan)部(bu)會同相關部(bu)門,共同組織實施了新一輪的找礦突破行動,可以增強我國(guo)(guo)能源(yuan)資源(yuan)的自(zi)主供應能力,保障國(guo)(guo)家經濟安(an)全和戰略需求。
新一(yi)輪找礦(kuang)(kuang)突破(po)戰略行動(dong)實施以(yi)來,各地聚焦大宗緊缺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礦(kuang)(kuang)產,圍繞重(zhong)點成礦(kuang)(kuang)區(qu)帶和重(zhong)要(yao)含油氣盆(pen)地,實現了一(yi)系(xi)列重(zhong)大找礦(kuang)(kuang)突破(po),西部地區新增一批能源資(zi)源基地,中東部老資(zi)源基地資(zi)源基礎進(jin)一步夯(hang)實。
如何找到可(ke)開采(cai)的(de)礦產(chan)資(zi)源?
首先,確定有潛力的找(zhao)礦(kuang)區,西部地區可以(yi)利(li)用衛星(xing)或(huo)航空探(tan)測資料和圖像進行大面積的地(di)表觀察(cha),尋找(zhao)可能存在的礦化跡象;東部等(deng)植被發育地區則需要大面積樣品采集(ji),通過實驗(yan)室化學(xue)分析(xi)來發現(xian)有用元素最高的區域(yu)。
一(yi)旦發現了具有潛力的礦床,科研人(ren)員要進行實地調查和取樣——在(zai)選定的(de)重點區域內采(cai)集巖芯樣(yang)本進行實(shi)驗(yan)室(shi)測(ce)試,構建出更加精細(xi)的(de)礦體模型。
礦業公司取得探礦權(quan)后,會對發現的礦床進行更(geng)加精確的勘查和(he)經濟評(ping)價(jia),包括成(cheng)本效益分析、市場需求(qiu)預測(ce)等。
在(zai)正式開(kai)采之前,必(bi)須(xu)完成全面的(de)環(huan)境影(ying)響(xiang)評估,并獲得采礦(kuang)權后,進行開發。
唐菊興介(jie)紹,一個礦床從最(zui)基礎的(de)地質調查到(dao)最(zui)后開采(cai)出來,大概需要10年到(dao)15年的(de)時間(jian)。“很多地(di)區一個礦床要(yao)經歷一代人(ren)、兩代人(ren)甚至三代人(ren)的(de)努力,才能把礦找(zhao)出來,最后被企業(ye)來進行開發。”
經過幾十年持續技術攻關,我國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和裝備(bei)研發(fa)突(tu)破(po)國外(wai)封鎖與(yu)壟斷,研發了一系列自主(zhu)裝(zhuang)備,初步具備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綜合勘查能(neng)力。尤(you)其是(shi)輕量(liang)化(hua)的(de)小型化(hua)設備能(neng)夠在條件艱苦的(de)地區進行(xing)精準勘探,解決了以往在高海拔(ba)地區“人上不去、裝備上不去”的(de)難題。
 此(ci)外,我國在遙感技(ji)術、衛星(xing)監測和大數據應用方面的顯著進展,為資源找礦提供(gong)了強(qiang)有力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