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是他設計的
北京奧林匹(pi)克塔是他設計(ji)的
拉薩(sa)火車(che)站也是他設計的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zhan)示中心還是他(ta)設計的(de)
他就是(shi)崔愷。
你可能不認(ren)識他,但他設計的建筑沒準(zhun)就見過。
這幾天,在日(ri)本(ben)大阪,他設計(ji)的(de)一個竹(zhu)簡吸引著世界的(de)目光。
這個(ge)(ge)“竹(zhu)簡”就是(shi)2025年日本大(da)阪世博會中(zhong)國(guo)館,名叫“中(zhong)華書簡”,是(shi)個(ge)(ge)占地3500平方米的(de)巨(ju)大(da)竹(zhu)簡形建筑。哪怕(pa)是(shi)在網絡(luo)上(shang)看照片,也能(neng)感受到它散發出的(de)濃郁(yu)文化氣息。
世博(bo)會被譽為“人類文明的(de)(de)百花園(yuan)”,世界各國(guo)建造自己的(de)(de)特色場館。這次的(de)(de)中國(guo)館為何要建個“竹簡”?本期(qi)《大國(guo)院(yuan)士》邀(yao)請(qing)到中國(guo)工程(cheng)院(yuan)院(yuan)士、大阪世博(bo)會中國(guo)館建筑(zhu)總設(she)計師崔愷(kai),一起(qi)聽他(ta)講怎么用建筑(zhu)語言訴(su)說中華(hua)千年文明。
為何建了一個“竹簡”?
其(qi)實(shi),中國(guo)館最開始設(she)計的外形不是(shi)“竹簡”,而是(shi)“山水畫屏”。
中國館建筑地塊(kuai)狹長,在長條地塊(kuai)上橫向展開一個(ge)畫屏,很難實現(xian)。于是,崔(cui)愷提出將“畫屏”改為(wei)“竹簡”。
“竹(zhu)簡是古(gu)老的信息傳(chuan)遞工(gong)作,承載(zai)著中(zhong)華民族(zu)幾千年(nian)的智慧與(yu)記憶。”談起“中(zhong)華書簡”的設(she)計靈感,崔愷說,“片片竹(zhu)簡串接(jie)成卷(juan),便(bian)于攜帶(dai)和保存(cun),閱讀時漸(jian)次展開(kai),簡順繩軟,自(zi)成曲面。”中(zhong)國館此次設(she)計的方式,就是利用(yong)書簡打(da)開(kai)模式,給人們呈現出一種徐(xu)(xu)徐(xu)(xu)展開(kai)的感覺,這也解決了建筑空(kong)間狹窄問題(ti)。
作為展示(shi)國家形象的中(zhong)國館,“中(zhong)華書(shu)簡(jian)”從里到外(wai)都(dou)充(chong)斥著(zhu)濃厚的文化味。從入口處(chu)的每片竹簡(jian)開始,建(jian)筑師用金、篆、隸(li)、行、楷5種字(zi)體(ti)鐫刻著(zhu)《詩經》《楚辭(ci)》、四書(shu)五經等經典著(zhu)作里的119句詩詞,將(jiang)中(zhong)國文字(zi)藝術完整呈現一遍。
“不少日(ri)本老人非常喜歡中國的書法,他們會寫(xie),也喜歡鑒賞(shang)。”崔愷(kai)認(ren)為,
漢(han)字(zi)是一(yi)種代表(biao)中(zhong)國的(de)特(te)定的(de)表(biao)達符號,是文化溝(gou)通交流(liu)重要的(de)方式。他表(biao)示,這么設計,使得書(shu)簡上刻著的(de)古(gu)老漢(han)字(zi),進一(yi)步拉近了與(yu)日本游客的(de)距(ju)離(li)。
從圖紙到建成,沒有“完美”的建筑
中(zhong)國館妥妥是一(yi)個綠色(se)建筑(zhu),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yun)營,都堅(jian)持綠色(se)低碳理(li)念。
為了展示(shi)好中(zhong)國20多(duo)年來生態文明(ming)建設取得的系列成果(guo),崔愷(kai)介紹,他和團隊(dui)將“本土”與“世界”,“傳(chuan)統”與“現代”融合,特別(bie)是在設計過程中(zhong),加入諸(zhu)多(duo)生態元素(su)。建材使用竹(zhu)子,就是其中(zhong)一(yi)個。
從設計(ji)之初,崔愷就考慮建材(cai)的環(huan)(huan)保性。綠色建筑(zhu)(zhu)就要全生(sheng)命周期的環(huan)(huan)保。竹子是(shi)一種可再生(sheng)的低碳(tan)環(huan)(huan)保建筑(zhu)(zhu)材(cai)料,即(ji)便是(shi)拆(chai)除(chu)也不會留下太多建筑(zhu)(zhu)垃(la)圾。
通常來說(shuo),有了(le)(le)設計方案(an)、選好了(le)(le)建材(cai),場館按(an)部(bu)就班(ban)地建就行了(le)(le),可一(yi)動工,崔愷和團隊(dui)就遇到一(yi)個問題:沒有竹建材(cai)標準。
“在日(ri)本(ben),沒(mei)有(you)(you)將竹材(cai)(cai)作為(wei)建筑材(cai)(cai)料(liao)的(de)標準,也沒(mei)有(you)(you)竹材(cai)(cai)結(jie)(jie)構(gou)(gou)的(de)規范。”崔愷介(jie)紹,在中(zhong)國館的(de)建設中(zhong),他們不(bu)得不(bu)放棄使用竹結(jie)(jie)構(gou)(gou)的(de)設想,退(tui)而求其次,使用鋼結(jie)(jie)構(gou)(gou),將膠合(he)竹板(ban)材(cai)(cai)作為(wei)界面(mian)材(cai)(cai)料(liao)。
對于建(jian)設(she)過程中的這(zhe)個遺憾(han),崔愷坦然地說,“從圖紙到(dao)(dao)建(jian)成,總(zong)會遇到(dao)(dao)各種情況和(he)問題(ti),建(jian)筑最后的呈現(xian)不會和(he)設(she)計稿一模(mo)一樣。”好在(zai),竹(zhu)(zhu)子依(yi)舊是建(jian)筑的主材,還(huan)能(neng)夠展現(xian)竹(zhu)(zhu)簡(jian)的真實性(xing)。
2010年上海世(shi)博會“東(dong)方之冠”中國(guo)館(guan)(guan),2020年迪(di)拜世(shi)博會“華夏(xia)之光”中國(guo)館(guan)(guan),都給世(shi)人留下深刻(ke)印象。對(dui)這(zhe)次的(de)“中華書簡”,崔(cui)愷說“不怕被拿(na)去比較”,因為每個中國(guo)館(guan)(guan)都有不同主題,“生態”是(shi)這(zhe)次世(shi)博會中國(guo)館(guan)(guan)最大的(de)特(te)色。
院士,也會被斃稿
回顧中國館建(jian)造過(guo)程,崔愷至今都覺得(de)壓力(li)大。“對于建(jian)筑來講,如(ru)果功能(neng)越(yue)復(fu)雜,反倒越(yue)容易,因為有一(yi)系列功能(neng)性(xing)的要求指(zhi)引做設計。這種(zhong)小且主題性(xing)強,還要展現中國文化(hua)形象的建(jian)筑,不管誰來做,誰的壓力(li)都會(hui)大。”
即使設計(ji)了不少(shao)有名的建筑(zhu),崔愷(kai)還是會擔心(xin)被(bei)斃稿。
于崔(cui)愷而言,當選院士是榮譽(yu),也(ye)是信任,同時也(ye)激勵他為(wei)(wei)這個建(jian)(jian)筑(zhu)行業的(de)(de)發展做更多的(de)(de)事情。崔(cui)愷常說(shuo),“建(jian)(jian)筑(zhu)師不(bu)應只看到建(jian)(jian)筑(zhu)超高層的(de)(de)輪廓線(xian),要(yao)注重建(jian)(jian)筑(zhu)和人(ren)之(zhi)間的(de)(de)體驗。”他始終覺(jue)得,“建(jian)(jian)筑(zhu)是為(wei)(wei)人(ren)服務(wu)的(de)(de)”,建(jian)(jian)筑(zhu)師首先(xian)要(yao)做好服務(wu),然后才(cai)做自己的(de)(de)作品。
他認為,時(shi)代在發展(zhan),城市在更(geng)新,中國的(de)(de)建筑不缺量,而(er)在于(yu)提質。“我們的(de)(de)建筑要么沒(mei)設計(ji),要么有(you)(you)設計(ji),有(you)(you)些(xie)設計(ji)還(huan)是(shi)用力過猛,這對(dui)于(yu)年(nian)輕一代的(de)(de)建筑師(shi)來說,還(huan)有(you)(you)很多(duo)去做設計(ji)完(wan)善(shan)的(de)(de)空(kong)間。”
對(dui)于學(xue)建筑的(de)(de)學(xue)生,崔愷也(ye)給出(chu)了他這個前輩的(de)(de)建議:積累(lei)經驗。“任(ren)何一(yi)種(zhong)設(she)計的(de)(de)學(xue)習,實際上都是積累(lei)的(de)(de)過程(cheng),慢慢培養(yang)設(she)計師的(de)(de)素(su)養(yang)。如果完全依賴AI,讓它幫生成設(she)計稿,長此以往,就會(hui)讓人(ren)喪失(shi)思考(kao)的(de)(de)能力。”崔愷說(shuo)。
策 劃:儲學軍 車玉明
統 籌:李曉云 邱小敏(min)
記(ji) 者:李(li)由(you)
編 導(dao):劉袁媛 關心 于子(zi)茹 林媚
拍(pai) 攝:陳(chen)杰 劉(liu)廈(sha)
設 計:耿曉(xiao)涵(han) 史澤(ze)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