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博(bo)物院文物保護研究部青(qing)銅修復室,張政敏(右)為青(qing)銅器進行(xing)超聲(sheng)波除銹。新華社記者楊晨光(guang)攝(she)
千帆濟海,萬才興晉。
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是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技能強省、技能富民作為基礎性、戰略性民生工程,全力推動“人人持證、技能山西”建設。來自省人社廳的數字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技能人才總量562.5萬人,占從業人員比例達到32.8%;高技能人才總量173.9萬人,占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0.9%。同時,建設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3個、技能大師工作室45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49個、技能大師工作室293個。
“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不斷深化技能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政策體系、制度體系、機制體系,在技能人才能力培養、職業發展、地位提升等多方面持續發力,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道路更為寬闊,氛圍更加濃厚。”省人社廳廳長常建忠說。
大練兵,搭建選拔技能人才新舞臺
6月18日至30日,第五屆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山西選拔賽成功舉行。大賽對接世賽、國賽,聚焦推動我省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成鏈集群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等重點任務,設置46個賽項,來自11個市、11個部門(行業)、7個省屬企業的2471名技能高手激烈鏖戰,逐夢出彩。大賽成為迄今為止我省舉辦的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的綜合性職業技能賽事。
圍繞高技能人才“以賽促學”促就業。2019年以來,我省連續組織五屆全省綜合性職業技能大賽,每年各市縣、行業(企業)舉辦各類大賽50個以上。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建立起了以企業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為基礎、以省級和行業競賽為主體、省內競賽與全國競賽相銜接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省政府授予全省911名在省級以上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選手“三晉技術能手”稱號。省人社廳為參加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和全國賽事的獲獎選手發放獎金2278.35萬元。
各類大(da)賽(sai)的(de)(de)成功舉(ju)行(xing),引導更(geng)多人(ren)關注(zhu)技(ji)能(neng)(neng)、學(xue)習技(ji)能(neng)(neng)、提(ti)升技(ji)能(neng)(neng),實現(xian)了以(yi)賽(sai)促(cu)建、以(yi)賽(sai)促(cu)訓(xun)、以(yi)賽(sai)促(cu)技(ji)。觸摸技(ji)術前沿、探求(qiu)市場脈搏、追尋(xun)課改(gai)方向(xiang)……職業院校(xiao)(xiao)、技(ji)工學(xue)校(xiao)(xiao)、高校(xiao)(xiao)、企業、機(ji)構在參賽(sai)中(zhong)交(jiao)流觀(guan)念、尋(xun)求(qiu)合作;開拓視野、補齊短板、精益求(qiu)精……選手技(ji)能(neng)(neng)水平在集訓(xun)和(he)比賽(sai)中(zhong)得到突飛(fei)猛進的(de)(de)提(ti)升;對(dui)標一流、交(jiao)流經驗(yan)、共話發展……各地域(yu)、各行(xing)業的(de)(de)參賽(sai)人(ren)員在技(ji)能(neng)(neng)大(da)賽(sai)的(de)(de)大(da)平臺上交(jiao)流互鑒(jian),收獲滿滿。
惠民生,打造培養山西特色技能人才新模式
“我參加14天普惠制職業培訓后,經人社部門推薦順利找到工作。”朔州市三育堂幼教中心保育員武婷婷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能夠接送剛上小學的兒子上學、放學,晚上還可以給孩子輔導作業,周末也不用加班。”
職業技能培訓開出就業致富花。我省堅持技能強省、技能富民戰略,在全國開創了“可學習、可復制、可借鑒”的職業技能培訓“山西模式”,構建起了職業技能培訓、評價、競賽、信息管理四大政策體系和工作模式。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6.71萬人次。其中,培訓企業職工36.66萬人次,培訓失業人員0.84萬人次,培訓畢業年度的高校和中職畢業生1.12萬人次。
“呂梁山護工”“天鎮保姆”“繁峙繡娘”“永濟面師”“榆社古建工匠”“聞喜花饃”“嵐縣土豆宴廚師”……一個勞務品牌,就是一張亮閃閃的就業“金名片”、一把致富的“金鑰匙”。每一個勞務品牌的背后,都有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加速形成,帶動就業成效明顯。
記(ji)者了(le)解到,具有(you)山(shan)西(xi)特(te)色的(de)職(zhi)業(ye)(ye)技(ji)(ji)能(neng)培訓(xun)更大范(fan)圍涵蓋了(le)全勞(lao)(lao)動周期,惠民范(fan)圍越(yue)(yue)來越(yue)(yue)寬,培訓(xun)人(ren)(ren)員年齡不(bu)設上限,有(you)就(jiu)(jiu)業(ye)(ye)意愿和培訓(xun)需求的(de)勞(lao)(lao)動力都可(ke)以(yi)參加。培訓(xun)工種越(yue)(yue)來越(yue)(yue)精細,從(cong)初級、中(zhong)級、高(gao)級梯次培訓(xun),到更加注重提(ti)升(sheng)勞(lao)(lao)動者的(de)就(jiu)(jiu)業(ye)(ye)率、取證率、增收率。培訓(xun)針(zhen)對性(xing)越(yue)(yue)來越(yue)(yue)強,企業(ye)(ye)用人(ren)(ren)點“菜”,政府培訓(xun)買(mai)“單(dan)”,對行業(ye)(ye)重點人(ren)(ren)群加強以(yi)就(jiu)(jiu)業(ye)(ye)為目的(de)的(de)訂單(dan)式(shi)(shi)培訓(xun)和項目制職(zhi)業(ye)(ye)技(ji)(ji)能(neng)提(ti)升(sheng)培訓(xun)。培訓(xun)模式(shi)(shi)越(yue)(yue)來越(yue)(yue)多(duo)樣化(hua),全省各地(di)探索(suo)創新,政府主導、產教融合、校(xiao)企合作、就(jiu)(jiu)業(ye)(ye)牽(qian)引(yin)、政策激勵(li)等職(zhi)業(ye)(ye)技(ji)(ji)能(neng)培訓(xun)模式(shi)(shi)不(bu)斷涌(yong)現(xian),不(bu)斷滿足勞(lao)(lao)動者素質和技(ji)(ji)能(neng)提(ti)升(sheng)需求。
促就業,蹚出具有山西特色技工院校辦學新路徑
4月24日,山西省技工院校工作會召開,成立了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技工教育聯盟,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技工院校審批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技工院校安全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學籍管理辦法》《教學管理辦法》《學生資助資金管理辦法》等10項規章制度政策,對全省技工教育工作作出全方位部署安排,開啟了我省技工教育的新篇章。
人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教育的出發點、人才戰略的根基。技工院校是培養生產和服務一線技術工人的專門學校,為培養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和促進就業創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省人社廳突出技工院校特色發展,加強技工院校管理制度建設,規范技工院校審批,建設國家示范技工院校8所、省級示范技工院校20所,依托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4個和技能大師工作室26個。圍繞數字經濟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職業、新業態,增加常設專業30余個,積極開展對口技能人才培養。
我省技工院校對接產業需求,創新校校、校企、校社合作辦學模式,多形式建設數字協作、區域合作、產業創新等產學研用“技聯體”,推進工學一體人才培養,深度融合企業生產與教學實際,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通過研修培訓、技能大師工作室活動等途徑,暢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渠道,學生畢業后在各行業企業起到了技能人才引領作用,涌現出一大批“三晉技術能手”和企業一線能工巧匠、技術骨干。
 勞動光(guang)榮,技(ji)能(neng)(neng)寶(bao)貴,創造偉大。在(zai)促進就業的“趕考(kao)”路上,我省創新技(ji)能(neng)(neng)人才(cai)培養(yang)模式,構建產教融合體系,造就一(yi)支規模宏大、結(jie)構合理、素(su)(su)質優良(liang)的技(ji)能(neng)(neng)人才(cai)隊伍,為推(tui)動高質量發(fa)展、深化(hua)全(quan)方位(wei)轉型,培養(yang)輸送(song)更(geng)多高素(su)(su)質能(neng)(neng)工巧匠。
本報(bao)記者吳登明 王龍(long)飛(fei) 王佳(jia)麗(li)